记录一次《社会心理学》选题的博雅学习共学会尝试
1. 背景与动机:
当K12教育沦为培养工具人的流水线工厂,当常青藤、清北、985、211沦为社会分层工具,当应试教育沦为考证求职的线性冲刺,当35岁职业天花板成为集体焦虑,当应届生穿上黄色工服跑起外卖争做单王,博雅(Liberal Arts)教育提供了另一种教育、学习的可能性。
全球化似乎进入平台期甚至有逆全球化迹象使经济发展放缓的当下,社会加速内卷。中国一线城市的咖啡厅里,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年轻人左手翻着《Python入门》,右手划着考研攻略,时不时的刷刷社交媒体在算法的加持下进入了信息茧房。或误导、或刺激多巴胺内啡肽的切片视频,致使大量人群焦虑地吞咽着知识快餐。算法总是让你看到你想看到的。似乎相比互联网欠发达时期,更多人对系统性学习一门科学失去了兴趣,也丢失对应的思考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褶皱里,我们八个职场人在ppchen的组织下重启博雅学习的尝试,恰似在湍急的信息洪流中搭建起一座思维瞭望塔。在博雅学习的范畴内,ppchen选择了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第11版成为了博雅学习共学会的第一期教材。
心理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一直是属于哲学的范畴,直到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开端。然而,在科学家们估计人类在世约500万至700万年面前,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仍是嗷嗷待哺、成长迅速的婴幼儿时期。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仅存在了一百余年的学科,虽处于起步、但成果喜人。十余堂共学会研习后,同学们体验了一场思维的盛宴。课后调研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此课程对自己的思维、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引导。人类行为虽不可预测也超越了逻辑、科学的范畴,但《社会心理学》尝试对一些行为做出了科学解释。这已经是一种进步。正如领读人ppchen所分享:“逻辑的力量很有限,但掌握逻辑却依然很重要且有价值。”
2. 成员构成与招募
这次共学会的成员招募由ppchen通过他的公众号明道如费所发布的《博雅学习》一文招募,招募6-8人成立一个共学会。最终在2024年11月开课时共招募了8名学生。
共学会招募中,邀请对象需具有一定社会基础和社会阅历,能够确保每周一个半小时(虽然经常因兴致高涨延为两个小时)的高质量学习讨论。最终我们同学有在运营、产品管理、技术管理、数据工程等领域深耕的专业人士,也有MBA在读、早期创业团队的成员,也有ppchen这样在科学管理、创业、金融科技等领域拥有自己知识体系的领读人。说到领读人,这次共学会设立了ppchen为领读人。
所谓领读人即发起者并对此科目有所了解。ppchen作为领读人已有过多次《社会心理学》全篇学习经验,并在跨学科领域有自己的深入见解。从项目结束后看,ppchen作为领读人引导同学们在课堂上跟个深入地思考了作者以及论文、论文贡献者所持观点在生活、工作中的解释与应用。
共学会的最终目的是共同学习,带来不同社会经验、人生体验下的思维碰撞,所以ppchen作为领读人也经常注意自己的发言体量,时常刻意提醒自己分担给其他同学同样多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分享。
3. 学习场景:搭建“戏台”,学员共同演绎“剧本”,全程开麦、摄像头
在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Dramaturgical Theory)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互动就像在舞台上演戏。我们有不同的角色要扮演,环境则是“舞台”,言行举止以及社会期待则构成了“剧本”。这次《社会心理学》共学会也是受此启发,为同学们搭建一个戏台来演绎剧本。
- “戏台”:所处的情境与环境。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同的场合就像不同的舞台。比如公司会议室、家庭客厅、餐厅等都是不同的“戏台”。每个舞台都有不同的布景和规则,会影响我们的言行举止。在工作场合,你需要展现专业性与责任心;在朋友聚会时,则更可能是轻松幽默的一面;在家庭中,或许需要更多耐心与温暖。这些“台前”“幕后”的转换,其实就是个人在不同舞台中的不同呈现。如果发生了串场,人们往往会对反差产生本能的不适应。比如一个幽默且典型的例子是下属在洗浴中心见到了自己在工作中一丝不苟且充满责任心的上司。
这次博雅学习便使用腾讯会议为大家搭建了共同学习的戏台,与普通网课不同,我们有个特别的约定:必须露脸开麦。全程开麦、开摄像头使每一个的发言、坐姿、神态、眉目表情、呼吸都成为戏台的一部分。加深了人物间的互动,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另外全程开麦也剔除了发言前的人为壁垒 - 点击“取消静音”,使回合制成为即时制。 - “剧本”:即是“戏台”上的角色与期望。 在社会上它赋予我们角色的期待与规范。公司员工、团队领导、家长、朋友等各种角色背后都有默认的“表演脚本”,包括语言风格、行为方式、情绪表达等。这些“剧本”很多时候并非正式写就,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受社会文化与人际互动的影响,逐渐内化了对自己和他人的期待与规范。《社会心理学》第11版即为我们的“剧本”核心。基于此,学员们在舞台上展开进行演绎。
这里我们发现即使是同一版教材书籍,同一印刷版次也会有微小的差别。加上原书为英文出版,又加上了一个翻译上中英文上还原度的变量。比如某章节中某一页的片段一些同学的印刷为“A”,一些同学的印刷为“A1”。遇到此情形时,我们查阅英文原著以最尽可能准确的翻译在共学会内达成共识。
在这此搭建的共同学习的“戏台”上,每一个人人都是老师,每一个人也是学生,人人皆有一定人文主义者向往,人人皆有一定社会经验的舞台。互相尊重,旨在共同学习而非抬杠。每个人在此场景下都互相有期望,在此期望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有了戏台与剧本,每至周三窗外的夜色渐深,电脑屏幕上的九张面孔却亮着光,准时打开摄像头与麦克风。经过博雅学习小组的十余次线上相聚,大家像老友围炉般探讨《社会心理学》的奥妙 — 大部分是中年职场人,或在自己的行业深耕、或在MBA读书深造。此次的组织者ppchen亦师亦友,70后生人,在中国互联网沸腾的二十年里带我们体验博雅学习。
从秋末立冬到来年将近立春,十余周三个月的学习旅程里把教科书里的理论化作了解读生活的钥匙。刚开始大家还拘谨地调整摄像头角度,渐渐地,线上会议室里开始流动真实的生活气息— P同学说到认知失调时手舞足蹈的样子,R同学听到群体极化理论时突然拍大腿喊“这不就是我们上周的会议现场吗”,甚至谁家小狗突然入境、谁家孩子来寻找沉迷研习讨论的家长引发欢笑,都成了学习记忆的注脚。表情在互联网的每一个比特下以及屏幕视频内的每个像素下,让思考有了温度。这种看得见表情的讨论似乎是意外拉近了距离,但这就是我们在全开麦过程中所需要的。当同学分析从众心理时,我们能看到他镜片后突然发亮的眼神;每当有人困惑皱眉,几个同学来“我举个例子帮你理解”。
4. 课前学习,课内讨论:在理论与现实间搭桥
每次讨论前,我们都要完成“理论翻译”作业:把书里生硬的概念变成自己生活中的故事。比如同学分享时使用自我妨碍理论拆解了自己“心情不好时对孩子不耐烦或撒火”的心理;多位同学都提到,通过对社会心理学各种理论的学习,自觉地减少了对他人的负面指责与偏见,开始更尊重每个人背后的差异性和可能性。
5. 产生分歧时的措施
比如我们在共同学习中,曾为了以下表述和解释争论不休:
公众普遍认为,当头脑风暴参与者们被告知“不要批评”的时候,头脑风暴法才最有成效。事实恰恰相反,鼓励人们讨论不同的想法,看来能激发人们的思想,使创造性思维延续到头脑风暴会议结束之后(Nemeth& others, 2004)。
核心争论在于大部分同学认为作者想表达的是在头脑风暴中先不争论,阶段性结束后再批判。这似乎也是直觉下合理的解释。然而事后诸葛亮来看,大家对原本简单字面意思的臆想甚至到了“信念固着”的程度(详见《信念固着》)。使用科学教材为主线的好处就是每一个论述都有科学的背书,这是系统性学习的巨大优势。我们经查阅原论文后确认了原本表述就是字面意思 - 实验证明头脑风暴中允许批评对头脑风暴的过程、和会后都有显著提高解决方案数量和质量的效果。如对原论文感兴趣,这里附上论文与结合ChatGPT总结的链接。
诸多结论来自于人类历史长河中智慧的交织,像树根一般扎实。根系盘旋,知识网络、科学实验、一次次地论真证伪,化作论文基础被作者戴维·迈尔斯系统性的编织成《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就在导论中他也提出这本书是数十年的心血,上百位教授对十六个章节的多次编著、修正才得到第11版。而我们共学会内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将此教材作为博雅学习的一个分支研习讨论了604页的教材。
本次《社会心理学》共学会不仅提供了一次系统的学术之旅,更为每位参与者打开了审视自我、理解他人、接纳差异的多重视角:
- 我们在“戏台”上彼此观摩、互相启发,也从各自的“剧本”中获得知识与情感共鸣。
- 相信这份在共学中形成的信念与能力,将在未来的每一次社会互动中持续发酵,帮助我们成为更具包容心与洞察力的个体,也为进一步的学习与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6. 课后反馈:学习生态融入各自的日常生活
直到课程结束,大家都期望保持这份“温暖又开放”的学习氛围,在尊重多元、鼓励思考的同时,继续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中真正落地这些理论。通过ppchen的课后调查,共学会的同学们反馈学会了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观察世界:能够识别出“自我服务偏差”(可参读《三大核心偏差》),也有意的在团队中增加人员的“自我效能感”(可参读《自我效能感》),有人在团队会议中发现了“锚定效应”的影子,有人在群体中观察到“习得性无助”,有人在说服过程中意识到了“中心路径”和“边缘路径”的实践,也有人可以即刻识别出生活中的“登门槛”意图。
至此,共学会的成果已然溢出于屏幕和框架,渗入了各自的生活轨迹。通过课前的深度阅读与课上的热烈讨论,知识从纸面走向日常,渐渐融入工作场景、家庭互动与个人成长之中。正如R同学所说,“人生苦短,既苦又短,需要坚定地保护和培养我们的自我效能感,也力所能及地呵护别人的。” 这既是本次共学旅程的重要体悟,也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之源。愿更多人在“戏台”之上,演绎出更从容、自洽和相互成就的生命之剧。
然而人非圣贤,理论基础做支撑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时刻都知行合一。这里又不由引出一个共学会内由“知行合一”延伸到“知行本合一,若知而不行视为不知”,再到“信念的选择需谨慎”引发的思考:
“或许,我们不用在意自己或他人的态度,我们应该更关注那些我们谨慎选择的信念。把‘知’上升为谨慎选择的信念,就容易知行合一了。”
麦克风传递的不只是声音,更是思想的震颤,思维的共振超越物理距离的阻隔。愿这场似乎意义非凡的知识盛宴可以更频繁的上演,演给更多热爱、需要它们的观众。
Comments